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按照肇庆学院“立足地方,服务湾区,面向全国,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与目标,围绕肇庆电子材料与元器件、先进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聚焦“材料、器件、系统与应用”行业需求,在电子信息器件与系统领域的技术开发与应用、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攻关与改造、工程规划与管理等方面,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人才。
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须达到如下要求: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坚持实事求是、严谨勤奋、勇于创新,能够正确对待成败与挫折,恪守职业道德和工程伦理。具有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诚实守信,恪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拒绝抄袭与剽窃、伪造与篡改等学术不端行为。
(二)能够通过阅读、检索、学术交流等途径及时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了解电子信息行业的动态和热点,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地阅读专业文献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外语写作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三)在电子信息器件与系统领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熟悉本行业领域相关职业及技术规范,具有独立担负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工作与创新能力,体现良好的职业素养。
(四)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联络、技术洽谈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在团队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并能高效地组织工程项目实施和科技项目开发,解决项目实施或开发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二、学习方式、修业年限及培养方向
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可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学习方式,全日制学习方式的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非全日制学习方式的基本修业年限为3.5年,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均须在学校规定的最长修业年限内完成学业。
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点的研究领域为电子信息器件与系统,设置了3个研究方向:
(1)电子信息功能陶瓷材料与器件
本方向研究电子信息功能陶瓷材料与元器件的微观结构、宏观性质及其之间的关系,研究其内部发生的各种物理、化学过程,研究各种功能效应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研究材料与元器件的制造工艺、分析测试技术和集成应用技术。
(2)敏感元件与传感器
本方向在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物理、电子材料物理与元器件的基础上,研究各种敏感材料与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研究各种物理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设计与制造工艺,研究传感器原材料与器件的设计、分析测试及集成等技术。
(3)智能控制系统与应用
本方向面向区域先进装备制造,以电子信息行业精密加工制造装备的智能化控制系统为主要对象,研究信息采集、新型智能传感器、计算机控制和智能数据处理等技术与应用。
三、培养方式及导师指导
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同等重要,是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今后职业发展潜力的重要支撑。
(一) 课程学习是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的主要途径。课程学习中的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主要在学校集中学习,校企联合课程、案例课程以及职业素养课程在学校或企业开展。
(二) 专业实践环节是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实践环节包括实验设计类课程及企业实践、课题研发等形式的专业实践。专业实践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实践时间为1年。专业实践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方式。
(三) 学位论文研究是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一定实践经验基础上,掌握对工程实际问题研究能力的重要手段。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须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时间不少于1年。
(四) 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指导,采用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导师组指导制,导师组指导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导师组由来自学校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指导经验的教师,以及来自企业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行业教师组成。为每名研究生配备1名具有电子信息相关领域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行(企)业导师,参与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建设与教学、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查、专业实践以及学位论文指导与答辩的过程。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先进性、模块化、复合性、工程性和创新性,可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培养的要求。课程设置以工程需求为导向,强调电子信息领域专业基础、工程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的综合培养。
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实行学分制,18学时计作1学分,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不少于25学分,包括公共课程7学分、数学类基础课程4学分、专业基础课程6学分、选修课程不低于8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专业实践6学分。另外,须完成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包括开题报告(1学分)、论文中期报告(1学分)、毕业答辩等环节。
跨专业学生,须选修学科预备课程2门并通过考核,但不计学分,课程由研究生导师结合学院本科生教学计划安排。
五、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是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专业实践环节在校企联合实践基地进行,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一) 实践教学时间与学分
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为1年, 非全日制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可结合自身工作岗位任务开展。实践教学采用学分制,须修满6学分。
(二) 实践教学地点和内容
实践教学在校企联合实践基地进行,校企导师组联合制定实践教学计划,确保研究生能够参与工程技术类课题,有效提高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主要内容包括但不局限于:实践基地主要业务(主要生产产品)、设计流程、设计开发原理、质量分析与检测、工程和生产管理等。
(三) 实践教学报告及实践教学学分
实践结束后,研究生须在企业导师指导下完成实践报告,并由实践基地就研究生实践学习情况给出鉴定,填写《肇庆学院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表》。实践报告由企业导师审核签字,交所在学院考核备案,经考核合格后专业实践记6学分。未通过专业实践考核的研究生,不得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六、学位论文
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的设计或研究课题,可以是技术攻关、技术改造专题,或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等。
论文工作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论文指导实行双导师制,其中一位导师来自校内,另一位导师为来自企业或本专业学位领域相关的专家。论文须具备相应的技术要求和较充足的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论文可以采用产品研发、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
七、论文评审与答辩
(一) 论文评审须审核:论文作者掌握本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的情况;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
(二) 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获得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方可申请论文答辩。
(三) 论文撰写完成并经导师组审核后,须提交2位本领域或相关领域的专家评阅。答辩委员会须由3~5位本领域或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学位论文评阅和答辩应有相关的企业专家参加。
八、学位授予
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授予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
九、其他
1.培养方案一经批准,应严格执行不得随意改动;
2.导师组应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指导研究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
2022年6月29日
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计划表
项目
类别 | 课程名称 | 总 学 时 | 学分 | 学期安排 | 考试 | 考查 | 备注 |
1 | 2 | 3 | 4 | 5 | 6 |
公共课程 (7学分)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 | 2 | √ |
|
|
|
|
| √ |
|
|
英语 | 36 | 2 | √ |
|
|
|
|
| √ |
|
|
工程伦理 | 18 | 1 | √ |
|
|
|
|
|
| √ |
|
信息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 | 36 | 2 | √ |
|
|
|
|
|
| √ |
|
数学类基础课程 (4学分) | 随机过程 | 36 | 2 | √ |
|
|
|
|
| √ |
|
|
矩阵理论 | 36 | 2 | √ |
|
|
|
|
| √ |
|
|
专业基础课程 (6学分) | 方 向 1 | 信息材料与器件 | 54 | 3 | √ |
|
|
|
|
| √ |
| ▲◆ |
陶瓷电子学 | 54 | 3 |
| √ |
|
|
|
| √ |
| ◆ |
方 向 2 | 现代信号处理 | 54 | 3 | √ |
|
|
|
|
| √ |
| ▲ |
传感器原理与技术 | 54 | 3 |
| √ |
|
|
|
| √ |
| ◆ |
方 向 3 | 控制原理与应用 | 54 | 3 | √ |
|
|
|
|
| √ |
| ▲ |
智能感知与模式识别 | 54 | 3 |
| √ |
|
|
|
| √ |
| ◆ |
选修 课程 (≥8学分) | 专业 技术 课程 (≥4学分) |
方向 1 | 固体物理 | 36 | 2 |
| √ |
|
|
|
|
| √ |
|
电介质物理 | 36 | 2 |
| √ |
|
|
|
|
| √ |
|
薄膜物理与技术 | 36 | 2 |
| √ |
|
|
|
|
| √ |
|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 | 36 | 2 |
|
| √ |
|
|
|
| √ |
|
纳米材料与纳米器件 | 36 | 2 |
|
| √ |
|
|
|
| √ |
|
电磁兼容设计与原理 | 36 | 2 |
|
| √ |
|
|
|
| √ |
|
新型信息器件 | 36 | 2 |
|
| √ |
|
|
|
| √ |
|
方向 2 | 物理电子与光电子 | 36 | 2 |
| √ |
|
|
|
|
| √ | ◆ |
光信息获取 | 36 | 2 |
| √ |
|
|
|
|
| √ |
|
电磁场与电磁波 | 36 | 2 |
| √ |
|
|
|
|
| √ |
|
红外与激光技术 | 36 | 2 |
|
| √ |
|
|
|
| √ |
|
光传输与交换 | 36 | 2 |
|
| √ |
|
|
|
| √ |
|
射频原理与应用 | 36 | 2 |
|
| √ |
|
|
|
| √ |
|
方向 3 | 智能控制 | 36 | 2 |
| √ |
|
|
|
|
| √ |
|
微纳机电器件与控制系统 | 36 | 2 |
| √ |
|
|
|
|
| √ | ◆ |
系统可靠性理论 | 36 | 2 |
|
| √ |
|
|
|
| √ |
|
机器人控制技术 | 36 | 2 |
|
| √ |
|
|
|
| √ |
|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 | 36 | 2 |
|
| √ |
|
|
|
| √ |
|
最优化理论与应用 | 36 | 2 |
|
| √ |
|
|
|
| √ |
|
实验 设计课程 (≥2学分) | 方 向 1 | 电子材料工艺 | 36 | 2 |
| √ |
|
|
|
|
| √ | ★ |
电磁兼容设计 | 36 | 2 |
| √ |
|
|
|
|
| √ | ★ |
方 向 2 | 电子与射频EDA实验 | 36 | 2 |
| √ |
|
|
|
|
| √ | ★ |
检测技术 | 36 | 2 |
| √ |
|
|
|
|
| √ | ★ |
方 向 3 | FPGA设计与应用 | 36 | 2 |
| √ |
|
|
|
|
| √ | ★ |
DSP应用技术 | 36 | 2 |
| √ |
|
|
|
|
| √ | ★ |
人文 素养 课程 (≥1学分)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8 | 1 | √ |
|
|
|
|
| √ |
|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18 | 1 | √ |
|
|
|
|
| √ |
|
创新 创业 活动 (≥1学分) | 创新思维与实践 | 18 | 1 |
|
| √ |
|
|
|
| √ |
|
创业实务与案例分析 | 18 | 1 |
|
| √ |
|
|
|
| √ |
必修环节 (7学分) | 学术活动 |
| 1 | √ | √ | √ | √ | √ |
|
|
| 参加5次以上 |
专业实践 |
| 6 |
|
|
| √ | √ |
|
| √ |
|
学位论文 | 开题报告 |
| 1 |
|
|
| √ |
|
|
| √ |
|
中期报告 |
| 1 |
|
|
|
| √ | √ |
| √ |
|
毕业答辩 |
|
|
|
|
|
|
| √ |
| √ |
|
注: 1. 依据《关于制订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要求:课程学习16-20学时可计作1学分,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课程学习不少于24学分。 本培养方案18学时计作1学分,不含自学、辅导、答疑等其它学时数。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课程学习不少于25学分:包括公共课程7学分、数学类基础课程4学分、专业基础课程6学分、选修课程不少于8学分,满足上述要求。 2. 本专业领域按《专业学位类别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电子信息0854)》要求,三个研究方向均设置了案例教学课程(▲)1门、实验设计课程(★)2门、行(企)业专家参与课程(◆)2门。 3. 在选修课模块中,三个研究方向均需要至少选修该方向的1门实验设计课程(2学分),另加专业实践(6学分),实践类学分不低于8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23.5%(以总学分最低要求的34学分计算),满足《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中“实践类学分应占总学分20%左右”要求。 |